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气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宝藏的精华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气功亦如此。怎样正确认识气功?中国历代气功门派众多,包含的理念世俗与高雅相依,往往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重体验、轻逻辑分析等特性,因此在气功的演变和传承中难免掺杂着一些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成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气功,致力于气功由“术”而“学”的升华,使之焕发时代的光彩,为振兴中华和造福人类服务,是当代气功学者和气功爱好者的共同使命。
前文介绍了统一气功名称的刘贵珍取名气功的原因。从气功名称带个气字的由来、气的呼吸之气的最初含义,到后来人们望字生义将气功的气字思辨臆断成人体的内气元气真气等过程,这整个过程都是完全不符合逻辑学概念定义规范的,尤其是气功与气根本没有直接关系。
如果问我气功与中医的气有什么关系吗?我的答案表面看是矛盾的——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
前面介绍了气功的历史、概念、作用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告诉我们,气功是通过调神入静方式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动功,顾名思义是指练功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活动状态的一类功法。练功时选择卧、坐、站姿都可以。最常见的是站立姿势的动功。
在前面介绍功法分类时已经指出,静功,顾名思义是指练功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练功时选择卧、坐、站姿都可以。
除了正确认识气功概念以外,要认识到气功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学习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也就是说学习气功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那种指望通过突击,一蹴而就的方式是不可能学好气功的。
前面已经介绍了练气功要领中的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今天继续介绍练功要领中的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和火候适度的要领。
前一篇介绍了练气功的要领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火候适度。并且前一篇已经介绍了松静自然的内容。这一篇接着介绍意感相随和动静结合部分。
对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甚至走火入魔,练出偏差。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
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功法不一。气功热时,随着群众性学练气功高潮的兴起,一些人又创编了许多新的功法。